蒜香巧巴達【保羅的城市烘焙課P.63

當三明治走向米其林〜〜〜

原打算用「蒜香巧巴達」做「鮪魚不見了三明治」。保羅說「巧巴達沒有什麼製作門檻,卻是餐桌上出色的一員」,在派對達人某菇的規劃下,出色的巧巴達從三明治走向米其林餐桌。

當巧巴達被簡單顛覆了〜〜〜

「將麵團縱切後移至烤盤靜置10分鐘隨即放入烤箱烘烤」,醬樣滴簡單又不整型讓我粉不安心,為求心安派對前一週先行試作,帶著既定觀念第一回試作,口口聲聲說愛保羅的我背判了他,那雙管不住的手在麵團縱切後,偷偷將切口往下收口稍做整型,沒照書走的巧巴達容貌上少了點巧巴達的韻味。玩味的是第二回試作驗證了〜沒有什麼製作門檻才是巧巴達的製作門檻。

派對過後和譯者大大提起,蒜香巧巴達是繼「神之棍長棍麵包」讓我深刻體會保羅化繁為簡的功力,可惜我沒拍第一回試作照佐證。譯者大大說〜讓時光倒流,做一款收口的 ? 甚至就一次整兩款收口和不收口。。。。

當收口和不收口一起來〜〜〜

周旋收口與不收口的同時,長子不斷地進出廚房.重覆著喝水、開冰箱、喝水、開冰箱….,我問 : 可以不要再進來了嗎 ? 你的行徑已經嚴重干擾到我做實驗。他(鼻孔)回話 : 我們家幾時變烘焙實驗室了。待巧巴達出爐放涼,切片給不斷該該叫喊餓的鵝子。長子對鵝子說 : 實驗結束囉,快演一下很好吃給你娘看。鵝子邊吃邊回 : 真的很好吃,我幹嘛演!!!(Oh yeah〜這頂嘴聽起來真像天籟XD

當收口和不收口一併入口〜〜〜

以橄欖油小火煨煮大蒜的巧巴達,有著濃郁的蒜香,並因含水量高有著質地輕盈的外皮與柔軟的組織。嚴格來說,收口不收口都十分美味。唯照著保羅節奏走〜含水量高不易操作的麵團,被簡單顛覆了。厲害的是〜被簡單顛覆的巧巴達,無論口感或外形更巧巴達了^_^

Eataly義大利飲食聖經P.112 : 義大利的每一個地區,甚至每個城鎮與鄉里,都有自己的傳統麵包。若不是使用當地的麵粉、正確的技巧甚至水源,不太可能複製出那些滋味變化多端的麵包」。當地麵粉、當地水源或許有難度,But〜當收口和不收口一併入口,我想〜照走書複製技術是複製美好滋味的捷徑。

【備料】

橄欖油、分瓣去皮的大蒜、高筋白麵粉、鹽、速發酵母、冷水、杜蘭小麥粉

【操作流程】

取一個小湯鍋,放入橄欖油和大蒜,以小火煨煮15-20分鐘,直到大蒜變軟但還沒有變色

將大蒜撈出放涼,橄欖油則倒入量杯中放涼

將麵粉放入攪拌機碗裡,把鹽撒入碗的一側,酵母則加至另一側

加入50亳升放涼的橄欖油(非全部橄欖油)和3/4的水

低速攪拌直到麵團成形

將剩餘的水「分批」加入攪拌5-8分鐘,直到麵團光滑有彈性。這款麵團會比一般麵團還要濕潤(剩餘水量要慢慢加入,因含水量較高攪拌至光滑有彈性所需時間較長)

加入大蒜繼續攪拌5分鐘

使大蒜與麵團充分混合

將麵團倒入內側抺油的容器,以保鮮膜封好(使用方形的容器有助於麵團的定型)

靜置發酵直到兩倍大(大約需要1-2小時,甚至更久)

將麵團輕柔地移至撒了大量麵粉和杜蘭小麥粉的工作檯上, 在麵團表面撒麵粉和杜蘭小麥粉

註.保羅說,盡可能讓麵團維持方形不要擠壓到使之保留更多的空氣

註.實作建議,先以刮刀畫過容器內側四周較易取出並有助維持方型

緃切分成2個長條

(左 : 縱切處往下收口 : 照書未整型)

將麵團小心移至烤盤上靜置10分鐘

註.未整型麵團因濕軟移至烤盤易變型,實作當麵團移至烤盤,以麵包切刀將麵團「四邊」稍稍往內推

(左 : 縱切處往下收口 : 照書未整型)

放入預熱至220度烤箱烤滿15分鐘後,烤溫調降至190度再烤10分鐘直到烤熟(用手指輕彈麵包底部時,聽起來內部有空洞即表示烤好),出爐後移至網架上放涼

麵包左側為緃切,未經整型「切口」出爐模樣

【烘焙實驗室】

(左 : 縱切處往下收口 : 照書未整型)

(左 : 縱切處往下收口 : 照書未整型)

【看圖說故事】

當三明治走向米其林,保羅說「巧巴達沒有什麼製作門檻,卻是餐桌上出色的一員」

保羅說「巧巴達的特色,麵包組織擁有漂亮的氣孔,在這份食譜中,我先以橄欖油小火煨煮大蒜,因此麵包散發出甜美的香蒜滋味。」

Eataly義大利飲食聖經P.113」拖鞋麵包Ciabatta,一種橢圓形的扁平麵包,麵包裡的洞洞很大,因為麵團含水量非常高而有質地輕盈的外皮

用手壓一壓

輕鬆彈回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